1114日晚上,我院成功举办了主题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选题与设问”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李棉管主讲、由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伟梁副教授主持,我院师生踊跃参加。


 


李棉管教授从一个乡村振兴规划的案例切入展开“选题与开题”。对于“什么叫选题”这一问题,他认为,好的设问来源于日常事务中被忽视的面向,好的问题溯源于常识无法解释、张力和矛盾的现实。同时强调问题是“困惑”而不是“困难”他立基于论文的基本结构,指出选题中“问题意识”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索,具有重要地位。而“理论视角”是一条暗线索,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形塑了全文的底层逻辑。


接着,李棉管教授从自我现实生活出发,讲述“选题的来源”。他指出,文献阅读过程中观点之间的矛盾、日常观察中所发现的悖论、本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均隐逸着宝贵的经验材料。进而,李棉管教授探讨了“选题的自我论证”。首先,选题需要反思研究建构的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其次,选题理应折返既有的研究中检验过往解释的充分程度,回答“该问题是否还值得研究”。


 


最后,李棉管教授总结了“社会科学的设问方式”。其一,可通过“为什么是A而不是B,且B是常识”进行提问;其二,可由“为什么在共同A下会产生不同的B、C、D”进行设问;其三,可凭“为什么在不同的ABC下产生了共同的D”进行发问。于这三个维度上,他进一步解释,第一种提问是“当案例研究”,而后两种则是“多案例比较研究”。其中第二种适用于求异,而第三种则适用于求同。


区别于前三种设问方式,他继续探讨后两种设问方法。第一,“有了A之后,B会怎么样”;第二,“某一公共管理领域存在什么具体问题”。前者通常是定量研究的典型发问方式,后者则是研究者在研究开题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向李棉管教授请教了关于论文编排和架构的问题,李棉管教授耐心解答,指出先用白描讲故事,再用深描建立比较的维度,最后用理论解释论文的分化和差异如何形成。讲座最后,国社学院李伟梁老师提出社工硕士的实务性论文如何避免实务性材料的堆砌等问题,李棉管教授指出,社工硕士应具备提问的勇气,敢于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不要只研究如何成功,而要敢于研究如何失败,研究的全程要贯穿问题意识。

 

    


编辑: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