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日下午,国社学院在22124教室成功开展了以“我的三个十年项目体验”为主题的讲座,童小军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本次讲座由国社学院许涛教授主持,我院师生踊跃参加。


讲座伊始,许涛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童小军教授,童小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丹佛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智库专家、广东省和海南省民政厅智库专家,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儿童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委员,行业标准《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规范》起草人,主持和作为主要专家参与的研究和试点项目共30多项,完成论文和专著40余篇/册。


   


童小军教授以西方社会工作与我国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作比较引入话题,讲述国内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过程,她提到了1987年的马甸会议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又提及2006年国家提倡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2008年首届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也是社工发展的关键点,并以“什么是社会工作?”为话题开启三个项目的讲述:第一个项目20105-20206月的《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第二个项目是20121-20213月的《儿童福利机构安置服务模式》;第三个项目是201411-202410月的《什么是社会工作?社工的本质是什么?》。


 


接着,童小军教授详细讲解了第一个项目,即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该项目为国家制度试点项目,在五省十二县120个村实施,初衷确保保障政策得到精准质性,以建构能够为儿童及其家庭就近提供福利服务的服务递送体系为目标,就“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体系进行创设、实验和模式体验,以服务儿童全人健康、儿童福祉为最终目的。


   


第一个项目共开展十一年,一年做基线调研,十年做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推广实施,第一个阶段为20105-20156月,这五年以原始初衷和他人倡导开始初步推广,第二个阶段是20157-20206月,这五年项目配合国家制度的发展,出台了未成年保护制度,倡导儿童保护同时,项目凸显“艾滋病”友好政策,例如“四免一关怀”。童小军教授又提到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大地震后我国建立了许多儿童友好家园,国内在灾害重建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帮扶平台,将儿童友好家园转为儿童之家,并把儿童之家写入儿童发展纲要。


 


然后,童小军教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十年项目。讲座过程中童小军教授以自己从事儿童福利的经历,回答了“什么是社工?”这一问题,并与同学积极互动,提问同学福利领域主要有哪些部门?”,同学们对此积极应答,讲座现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随后,老师以“儿童福利主任为什么设在村里?”发问,鼓励同学们思考。


  

 

在讲座的答疑解惑环节中,同学们结合讲座主题及老师研究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包括“儿童参与是参与哪部分?”“汶川地震急救后,儿童心理创伤如何治愈?社工发挥怎样的作用?童小军教授分别进行了耐心的解释,为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最后,童小军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专业化教育带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许涛教授也为本次讲座做了总结性发言:第一个项目是制度和体系建构,第二个项目强调实务的开展,第三个项目注重反思社会工作做什么,并向童小军教授的分享表示了感谢。


编辑: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