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了题为“价值需要与个人的行动选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创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荣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师生踊跃参与。
讲座伊始,胡荣教授对“需要”这一概念及其理论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需要是一切人类行动的根本驱动力。他指出,关于需要的研究涵盖了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经典学说。然而,马斯洛理论在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结构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对价值层面的需求关注不足。因此,胡荣教授提出了“价值需要”这一分析性概念,他指出,价值需要是一种与个体价值观、世界观紧密相连的需求,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及其秩序的理解与解释,进而产生对某种特定世界秩序的认同与追求。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念内化,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独立于生理和物质需求的一种需求类型,还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并重塑个体的其他需求结构。胡荣教授强调,“它既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塑造,也反映了个体对社会文化的能动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非被动接受社会价值观,而是在内化过程中进行筛选、认同,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
接着,胡荣教授深入探讨了价值需要与理性选择的关系。针对价值需要与理性选择的关系,他指出,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理性选择理论强调个体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做出选择,而价值需要则强调价值观对个体选择的导向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个体的选择往往是理性和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胡荣教授举例说:“比如,一个人选择从事某项职业,既会考虑薪资待遇等理性因素,也会考虑个人兴趣、社会价值等价值因素。”
讲座中,胡荣教授还探讨了价值需要与情感的关系。他认为,价值需要与情感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价值需要为情感提供方向和目标,而情感则强化着价值需要,使其更具动力。“比如,爱国主义情感会激发人们为国家做贡献的价值需要,而这种价值需要又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胡荣教授说:“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讲座在提问环节中接近尾声,同学们积极思考并举手提问,胡荣教授针对学生疑惑给予耐心详实的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进一步了解到价值需要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明晰了价值需要与理性选择、文化、情感等概念的关系,加深了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今后,我院将通过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
编辑:马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