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持续推进“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以检促建,确保专业建设取得实效,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于20255月组织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验收评审工作。两场评审会分别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围绕“总结成果、把脉问题、规划未来”展开,分为致辞汇报、专家质询、闭门评审、意见反馈四个环节,全面检验专业建设成效。教务处领导、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领导班子及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出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聚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创“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机制

519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召开专家评审会。教育部高等教育中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工业大学原副校长肖瑞峰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曹秀玲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吴春相、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郭建玲、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主任陈青松教授组成评审组。校教务处专聘副处长赵蝶玲、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领导班子及专业骨干教师出席会议

赵蝶玲副处长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深耕非洲中文教育、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已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标杆。她强调,学校将全力支持专业建设,推动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培养高地。

专业负责人王辉院长系统从学科实力、育人成效、社会影响三方面总结建设成果,重点提及2024年软科排名跃居全国第15位、获批全国首批国际中文教育博士点、学生获国家级竞赛金奖等标志性进展,并介绍“三进三出”培养机制、“五维实践网络”等创新举措。

经闭门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聚焦“一带一路”中文国际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同意通过验收。专家组组长肖瑞峰教授指出,该专业立足非洲中文教育研究,首创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在区域国别中文教育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实践教学网络覆盖国内外,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突出,为同类专业建设提供了示范经验。

同时,专家组建议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数据库,将用人单位评价纳入反馈机制,形成“培养—就业—反馈”闭环体系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

 ——创新数字赋能,凝练浙江特色

529日,社会工作专业召开专家评审会。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胡荣教授领衔专家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范明林教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焦若水教授、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罗小锋教授及浙江师范大学陈肖英教授参与评审。校教务处副处长乔思辉、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书记王巨山教授及专业骨干教师出席副院长姜玉峰主持会议。

乔思辉副处长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是学校服务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深化“数字赋能+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构建“校地协同、政社联动”育人机制,已成为浙江省社工人才培养高地。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社会工作专业方亚琴教授从学科平台、教学创新、育人成效、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系统汇报了建设成果专业以“双万计划”建设为契机,立足浙江,聚焦“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社会服务需求,构建了“理论教学+实务训练+社会服务”三维培养模式,形成“校地协同、政社联动”的特色育人机制。

经闭门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经过三年建设,专业定位精准,社会责任教育成效显著,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学科平台支撑扎实,课程资源与校地合作模式丰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贡献度显著提升,形成了“政社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生态,初步建成具有示范性效应的国家一流专业,高质量完成预期建设目标。

同时,专家组建议进一步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深化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融合,加强高层次知名专家的引进;总结相关办学经验,进一步突出和完善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评促建,开启发展新篇章

此次验收标志着专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学院党委书记王巨山表示,专家组建议为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学院将重点开展师资梯队优化与课程体系升级,深化数字赋能,促进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融合,凝练地方特色育人模式,并构建动态质量跟踪机制,以推动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地方发展深度契合。

学院将持续锚定“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卓越人才”目标,全力建设全国一流本科专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