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会同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联动浙江省文旅厅和浙江省文物局共同指导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研培班,在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二楼连廊会议室举行开班仪式。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非遗处三级调研员薛建、浙江省文物局三级调研员徐敏,中国木拱营造技艺保护联盟代表、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苏志利、副局长潘建东,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泰顺县廊桥申遗和保护研究中心)正股级专员庄通,以及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王巨山等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等五省40名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者将参加为期30天的集中培训。开班仪式由国社学院非遗保护专业副主任陈映婕副教授主持。


王巨山书记首先对各位领导和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介绍了此次研培班筹备情况,对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非遗处、浙江省文物局文保处及泰顺县、庆元县等地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研培首次采取“非遗+文物”的跨界培训方式,面向浙江、福建等地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和文物建筑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工匠开展专题培训,通过跨领域联动、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地联动,全面提升该遗产项目的保护能力;此次培训的课程内容设计兼顾非遗保护与文物修复,内容丰富,必将有益于学员的成长和发展。最后,他表示,培训仅仅是开始,今后浙江师范大学将不遗余力地关注和支持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国社学院王巨山书记致辞)


苏志利书记首先代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联盟对主办方浙江师范大学的精心筹备,以及长期以来在该项技艺的保护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传承人表示感谢。他强调,传统技艺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文物保护需要与当代社会融合,联动各方资源,积极深入挖掘内涵,创新宣传载体,以廊桥为媒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他希望学员们能够秉持初心,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保护遗产和传承文化的切实行动,并预祝本次培训圆满成功。


(泰顺文广旅体局苏志利书记致辞)


薛建指出,浙江诗画山水,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我国重要的遗产瑰宝,其成功“转名录”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可,但系统性保护仍面临挑战。他强调,此次研培班旨在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传承人,为项目的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他希望学员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全身心投入,通过本次研培的系统性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自身技艺水平,不断增强该项目的传承水平和传承活力。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非遗处三级调研员薛建致辞)


来自庆元县的胡俊峰代表学员发言,表示学员们一定会珍惜此次学习机会,努力成为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助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合影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实践,2024年成功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培训是落实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任务,加强非遗与文物保护领域的合作交流,通过面向传承人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开展“双向培训”,提高传承人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和遗产保护素养,拓宽文物保护修缮人才培养路径。


2015年来,我校已经承担了20期中国非遗传人研修培训班,围绕非遗保护、非遗助力共同富裕、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训等专题,累计培训了全国各地传承人930余人,为浙江乃至全国非遗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多个培训班先后多次被文化和旅游评为研修培训优秀案例。


编辑: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