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我院成功举办“AI4SS:社会科学的人机协同科研范式转型”主题对谈讲座活动。本次活动嘉宾为北京手里科技有限公司“手里智语”“嗨中文”创始人曹芳博士,应邀首先与我院院长王辉围绕主题展开对谈,其后就“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背景下社会科学人机协同科学研究的趋势、挑战与实践探索做专题讲座。此次活动由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学术副院长李雯雯主持,我院全体研究生及青年教师踊跃参加。
曹芳,首尔大学教育技术硕士,教育学博士结业,国际中文教育行业连续创业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中文教育与教育技术的结合,AI及AIGC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等。在国内外出版多本畅销中文教材,参与多项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研究课题,主持教育部语合中心资源建设重点项目、教学创新项目。其中,AI及AIGC与国际中文教育结合的研究报告获教育部语合中心采纳。
在对谈环节,我院新进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赵润泽老师作为主持人,向曹芳博士、王辉院长提问。曹芳老师提到用AI达到降本增效,人机协同;把要做的事情拆分开,用AI工具辅助提升科研质量。王辉老师指出在教学科研中应该把AI工具当作是我们的“助手”,而不是“对手”,以AI赋能,训练好AI这匹“马”,要注意人的学术主体性和伦理问题。王院长深刻的洞察和曹芳博士基于实践的跨界思考,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充满机遇挑战的未来蓝图。
访谈结束后,曹芳老师分AI发展与工具分类、大模型能力进化过程和AI辅助科研实操三个部分开始了讲述。曹老师指出,科学研究正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第五范式——AI for Science(AI4S)。在从原始时代迈向AI时代的进程中,“人机共存”已成为必然趋势。AI技术正从狭义人工智能(ANI)向广义人工智能(AGI)乃至超级人工智能(ASI)演进,其学习方式涵盖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与强化学习。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持续提升,如对话模型、多模态模型与推理模型的发展,AI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嵌入科研全流程的协作伙伴,推动科研模式走向“人机协同、共生演化”。
接着,曹老师将AI工具比作论文写作的“庖丁之刀”,可在选题、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文本撰写与润色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她演示了如何通过设定条件使人机协作生成符合要求的内容,并建议研究者掌握操作思路,灵活运用各类AI工具。最后她强调,AI正深刻改变科研思维,研究者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
最后,李雯雯老师对整场讲座的内容及环节进行了回顾总结。曹芳老师以个人学习、创业经历为起点,详细论述了AI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关于AI助力论文撰写的思考和实践,让每一位与会者受益匪浅!
编辑:郑佳